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冯樱子 北京报道
“刚刚接到的通知,6月8日开始下调存款利率。”6月7日,一名国有大行工作人员对《华夏时报》记者透露,定期存款利率和大额存单利率都要调整。
上述工作人员表示:“这次利率调整幅度比较大。”目前该行3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3%,下调后年化为2.85%。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另外,同一家银行客户经理也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预计今明两天,部分人民币存款利率将下调。
近日,国有大行存款利率情况备受市场关注。对此,《华夏时报》记者走访多家银行进行核实,多家银行工作人员表示,近期可能会下调定期存款利率,但也有工作人员表示:“还没有收到正式通知。”
新一轮降息周期要来了
5月7日,《华夏时报》记者查看多家银行APP的产品信息,目前北京地区国有大行3年定期存款利率普遍为3.0%,5年期定存利率为3.05%。
截至发稿,六大国有银行定存利率尚未调整。但有多名客户经理均表示,近期将下调利率。
“今天3年期定期是3.0%,明天就要降了。”其中,一名国有大行工作人员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也有银行客户经理表示,要存尽快存,但目前没有受到正式的邮件通知,也不能给予客户准确的答复。
“如果存储金额较大,最好尽快到柜台办理。”6月7日,另一名国有大行客户经理提示《华夏时报》记者,已经听到消息说存款利率还会降低,但还在等正式通知。“一般都是通知一发,第二天立刻调整。”
近期,国有大行存款利率下降的话题引起广泛热议。有分析师认为,下一轮降息周期将开启。
今年以来,关于存款利率下调的消息频频出现。4月,河南、广东、湖北、山东、青海等多地至少20家中小银行密集下调人民币存款挂牌利率。但这波调降被市场解读为部分中小银行因去年未跟进调整而进行的补充下调。
实际上,去年以来的两波存款利率下调,均由大行带动。去年4月,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建立后,自律机制鼓励调整浮动上限,彼时有大行2年期、3年期利率均下调10BP;去年9月,大行、部分股份行等陆续下调存款挂牌利率,随后几个月内亦有多家城商行跟随调降存款挂牌利率。
今年初,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一季度例会指出,“发挥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重要作用”。引导商业银行适度下调存款利率,正是发挥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作用的具体体现,符合央行政策导向。
此时,业内就有分析人士指出,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存款利率仍有下降的可能。
对于此次国有大行将再次下调存款利率,尤其是定期存款利率,光大证券首席金融业分析师王一峰表示,对于头部银行而言,因核心负债占比更高,受存款定期化拖累更为明显。当前核心存款长端利率水平显著高于市场利率,存款定期化背景下调整必要性增强。
中信证券研报中指出,降低银行存款成本仍属今年重点方向,这既有助于银行降低负债成本,同时有助银行提升支持实体能力。整体而言,银行业整体经营格局稳定。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从中长期看,市场无风险利率下降是大势所趋。所以对于居民来说,一定要平衡好风险和收益来综合进行资产配置。如果要追求高收益,那么必须承受高风险;如果要追求稳健的收益,可以在存款之外,适当配置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货币基金以及国债等产品。
下调存款利率或成银行稳收益重要措施
“各行营收都面临着比较大的回撤。”今年3月27日,在业绩发布会上,光大银行行长王志恒道出了行业整体处境和共同面对的困难。
曾经被称为“躺着挣钱”的银行业,如今面临着营收增速放缓的挑战。以六大国有银行为例,2022年,六大行营收规模共计3.69万亿元,同比增长仅0.27%,较2021年8.55%的增速下降了8.28%。
可以看出,受到息差持续收窄、非息收入增速快速回落的影响,去年上市银行财报数据略显疲软。
而今年上半年,在银行“以量补价”策略及“两增两控”压力下,市场上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不断下降,甚至出现贷款利率“价格战”。
《华夏时报》记者从一国有大行获悉,有企业贷款成本已经降低到3%以下。在此情况下,有些企业申请到低息贷款后,并没有将资金用于扩大再生产,而是将资金沉淀成定期存款。这也引起市场对“资金空转”的讨论,同时也让银行承受更大的息差收窄压力。
2023年一季度商业银行净利润同比仅增长1.3%,增速同比下降6.1个百分点。而去年全年,商业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速仍达5.3%。
中国建设银行研究院副院长宋效军表示,银行下调存款利率,可以降低银行负债成本,以进一步支持实体经济。今年以来,银行贷款利率普遍下降,住房贷款利率已跌破4%,而部分央企贷款利率接近2%,银行净息差承压,迫使银行下调存款利率。
目前而言,“下调存款利率、压降负债成本”成为缓解息差压力,稳定收益的重要措施。
招商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廖志明认为,2023年经济有所复苏,进一步降低贷款利率的紧迫性不高,考虑到存量贷款重定价等影响,2023年银行息差压力增大,控制存款成本成为当务之急。因此从长期来看,银行存款利率下调仍有空间。
在王一峰看来,长期定存利率如若再降, 可能为LPR报价下调打开窗口。考虑到现阶段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通过降低政策利率释放“稳增长”信号必要性增强,预估央行或将继续通过“MLF传导至LPR”调整机制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此外,王一峰还认为,若定期存款“再降息”,所带来的确定性影响在于金融体系实际付息率走低,同时核心负债曲线收益率走平可能导致存款运动再度转向短端理财,推动理财规模提升。
5月11日,央行公布的金融数据显示,2023年4月人民币存款减少4609亿元,同比多减5524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减少1.2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1408亿元。
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高级分析师冯琳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4月末住户存款减少,主要原因是当月银行季末考核时点已过,季节性规律下,居民存款向理财“搬家”。
“4月住户存款减少,更多是在近期债市上涨带动下银行理财市场的回暖,以及季节性‘存款搬家’效应所致,消费复苏的影响不大。”一名银行业内人士提到,后期政策面在促消费上还有较大发力空间,迫切性也比较强。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张志伟
标签:
经济
生活